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袁华明

6月20日,阿里巴巴迎来全新调整。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发出一封全员信,宣布阿里的自我变革正顺利平稳推进,1+6+N的全新业务集群基本成型,各业务集团董事会已开始运行,多个业务的上市和融资计划也已开展,控股集团将主要承担创新孵化大本营角色,整个阿里巴巴正以全新姿态奔向未来。


【资料图】

作为中国互联网的标杆企业,阿里巴巴的一举一动一直受到外界的关注。如果我们拉长时间轴线,放在中国互联网近三十年发展的视野中来看,阿里巴巴的“再次交棒”折射出互联网产业的四个明显变化,也给我们带来诸多重要启示。

第一个变化,是互联网企业从场景应用的研发向底层技术的开发演进。

在这次“再次交棒”中,我们看到阿里巴巴的产业图景更趋明晰。从淘宝到天猫,从支付宝到蚂蚁科技,从起初的网上商城模式到后来的云技术、大数据、AI。在阿里巴巴集团24年的发展历程中,这些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不断的技术叠加、迭代、赋能,特别是阿里云近几年的发展,更让人们看到云计算作为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和能量。笔者曾在一次阿里云大会上听马云的演讲,他认为云计算是生产力、大数据是生产资料,阿里巴巴的一些高管也曾在不少场合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纵观国内互联网发展趋势,互联网产业正从应用场景研发向底层技术开发演进,这也告诉互联网企业,只有搞清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大逻辑,才能明白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

第二个变化,是互联网产业从单纯垂直细分领域向综合平台型企业发展。

今年3月28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启动“1+6+N”组织变革,而此次阿里巴巴的“再次交棒”再次明确1+6+N的全新业务集群基本成型。互联网产业从最初的垂直细分行业演变成平台型企业,阿里巴巴一分为六之后,各板块仍然具有鲜明的平台特征。平台型发展是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业态的结果,本身是互联网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内部,平台型互联网企业通过做大做强中台来实现优化,阿里巴巴的“大中台战略”也一度成为很多平台型企业纷纷效仿的管理机制。在外部,互联网企业从单纯垂直细分领域向平台型企业转变、发展的过程中,监管也需要及时跟上。

互联网企业的平台化和诸多平台的互联网化,呈现给我们的都是“互联网基因”打造成的平台,创业创新者要用“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化的手段,才能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赢得立足之地;消费者、用户也要用明白传统经验和理念已无法解释、解决所有的问题,而要在自身参与互联网平台治理中维护好自身权益。

第三个变化,是互联网企业治理从封闭式到透明化。

为什么阿里巴巴的高管变动都会有这么多人关心?从培育中国电商生态,到打造电子信用体系,到实行合伙人制度,再到大中台战略,到控股集团向创新孵化器转型、让更多业务集团有机会长成为N个阿里巴巴。可以说,阿里巴巴的每次变革都是在探路,不断探索企业治理创新的边界。这一次的“再次交棒”也被认为是为了更好服务“1+6+N”组织变革。我们今天如此关心阿里巴巴,恰好证明了一个大型互联网企业的治理已经从简单的内部治理演变成大众对公众企业治理机制透明化的新要求。

互联网企业特别是2C的平台型企业,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离不开的一部分,很多人的生活都“搬”到了网上,购物、阅读、刷剧、点外卖、买机票……这也时时警醒互联网企业,唯有不断实现网友们的美好生活,唯有接受网友和用户的监督,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

第四个变化,是互联网产业从快速增长到平稳发展。

公开数据现实,阿里云的增速从2018年Q4的84%暴跌到2022年Q3的4%,所面临的挑战不可谓不小。据潮新闻报道,5月,张勇在给阿里云员工的信中曾强调,阿里云的二次创业刚刚开始,“拥有更多创业心态、更多职责担当,才有可能打造一家世界级的科技公司”。但我们也要看到,任何一个行业从初生到壮大的发展,是快速增长期,而与产业成熟相伴而来的是利润的平均化,也就是进入平稳增长期。从1994年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开始,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国互联网产业超越了很多“前辈”,在5G、人工智能等一些领域已经领先世界,但互联网产业某些领域的发展天花板也已经显现,相关企业增幅收窄、利润趋平是正常现象。

如果在当前形势下仍想要实现产业跃迁,需要持续地创新,特别是要在原始创新上有突破。对互联网企业来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自身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

一部阿里巴巴发展史,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缩影。阿里巴巴成立的1999年是中国互联网的传奇之年,那一年成立的互联网公司还有中华网、当当、携程、盛大、易趣、天涯社区、ChinaRen、8848、红袖添香、亿唐网等。大浪淘沙,化茧成蝶,这其中的每一家互联网企业故事都可以写成厚厚的书籍、可以成为各大高校MBA的生动案例。

在阿里巴巴“再次交棒”的新闻之外,我们不妨冷眼旁观看阿里,悟出中国互联网的大趋势!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