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让从前很多被认为无法治愈的疑难杂症,如今也都有了治疗的相应药物。

可是,能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研发成本却无一不是高昂的,这也导致近年来,时常有天价药物引发争议的情况出现。

譬如前两年,治疗肝癌的进口 " 钇 90 微球 " 技术,在国内正式投入临床应用。可在后续有治疗成功消息传出的同时,其 40 万的高昂费用,却让很多患者 " 有心无力 "。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解决 " 天价求生 " 问题,便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资料图)

相关数据显示,全球每发生 10 万例肝部病症,就有 4.5 万例来自我国,由此可见," 钇 90 微球 " 在我国的受众群体何其庞大。

钇 90 微球的成本之所以高昂,一方面与其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制造难度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该类技术被欧美垄断,导致费用有所溢出。40 万的高价也让不少患者发出感叹:" 原来生命长度是由钱包厚度决定的 "。

事实上,早在 2019 年,挪威公共卫生研究就曾发布过一项调查研究,当地富人群体与普通人群体之间的平均寿命差距,已经达到了 14 岁。所以说,贫富差距造成寿命差距的现象,的确也是存在的。

当然,除了上面提到的 " 钇 90 微球 " 外,同样的困境也在其他前沿生命技术领域上演着。

如 1400 万一针的 SMA(脊髓性肌肉萎缩症)试剂、2470 万的 B 类血友缺陷特效针。还有多年前,被哈佛、耶鲁佐证,具备拉伸生存期的 " 莱特唯建 " 类技术,也同样因单克成本高达两万,而沦为了富人的 " 时间游戏 "。

好在,进口 " 钇 90 微球 " 的天价问题,终于在今年迎来了转机。前段时间,由我国自主研发的 " 钇 90 微球 " 应用手术,在中科院院士滕皋军教授的操刀下,顺利进行并取得了成功。

据了解,国产 " 钇 90 微球 " 技术,在进口技术的基础上,完成了核心材料的国产替代,在生产成本大幅下降的同时,其效果比进口 " 钇 90" 更胜一筹。

资料显示,在国内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国产 " 钇 90 微球 " 的价格,已下降至 3 万元 100 毫升。而这点剂量,就足以支撑一场手术的完成。

事实上,不仅是 " 钇 90 微球 ",青霉素、PD-1 单抗、" 莱特唯建 " 类抑老技术在经过国产量化后,其使用门槛无一例外,均出现了大幅下降。

部分外媒在察觉到这一变化后,一度怒斥称 " 中国破坏了市场规则 ",可平心而论,破坏市场规则的,真的是我们嘛?

就拿上面多次提到的,曾被欧美评价为,有望助力人类进入百岁时代的 " 莱特唯建 " 类技术来说。当初,该类技术刚被发现时,便依靠在赋活人体线粒体、逆转老化指标上的特殊性质,一度被富人群体炒至 2.3 万元 / 克。

后来,日本某企业看中了该类物质的特性,将其投入商业应用,成功在市场上引发不俗反响。再后来,经由市场运作,上述 " 莱特唯建 " 类物,经由京东、天猫渠道进入国内。

一经落地,便引起了国内净值群体的广泛关注,然而其过高的使用门槛,却让多数人望而却步。直至近两年,在国内企业的努力下," 莱特唯建 " 类门槛下降到四位数,才得以让更多普通群体,尝试到此类前沿技术的好处。

值得一提的是,上面提到的 SMA(脊髓性肌肉萎缩症)试剂,也同样在近期传来好消息,经国产替代后使用门槛大幅降低;正如当初 70 万一针的 " 诺西那生钠 ",也已经被纳入医保范畴,折算下来,患者仅需自费 6000 元。

近年来,在国家的支持下,一些天价药物的使用门槛正在逐步降低。正如当初,张劲妮在医保目录谈判现场上所言:" 每一个小群体都不该被放弃 "。

以上述 SMA(脊髓性肌肉萎缩症)试剂为例,国内医保谈判人员,在经过漫长的 8 轮还价后,才将其成功降价,并纳入了医保范畴,为的就让 SMA 试剂,能造福更多的国内 " 小群体 "。

老话常说:" 但愿世间无疾苦,宁可架上药蒙尘 ",天价药物的医保谈判,看似是一场简单的 " 数字游戏 ",但其背后患者对于 " 生命的渴望 ",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