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由合成生物企业北京微构工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牵头,8所国内高校和研究院所的16个研究团队与16家合成生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发起的“合成生物技术与智能生物制造创新联盟”正式在北京成立,这也是国内首个集产学研为一体、打通合成生物技术研发和智能生物制造的创新联盟。

首次联盟会议汇集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微生物所、北京化工大学等院校知名专家及北京微构工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义翘神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创新企业。

聚焦“卡脖子”技术 凝聚产学研合力


(资料图片)

合成生物学技术被多个国家认为是21世纪颠覆性前沿技术,各国正在加快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战略布局及政策支持;生物制造是利用生物体机能进行物质加工与合成的绿色生产方式,有望在能源、化工和医药等领域改变当今工业制造格局,成为生物经济的重点发展方向。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推进生物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应用,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领域,做大做强生物经济。力争到2025年,我国生物经济总量达到22万亿元。其中合成生物学和生物制造作为生物经济的重要底层技术,将发挥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未来,生物经济的价值将会日益凸显。在生物经济发展中,创新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希望联盟能够在产学研融合方面加快协同,为中国生物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表示。

据了解,创新联盟集聚合成生物学与智能生物制造领域产学研用优势资源,面向医疗医药、化学品、生物材料、生物能源、农业和食品等领域,聚焦关键共性“卡脖子”技术,瞄准重大需求,聚焦高精尖合成生物学领域,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发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为目标,以推动产业协同创新、产出重大科技成果、创制高价值专利和技术标准为任务,组织开展协同攻关。最终推动合成生物学与智能生物制造产业升级,实现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悉,创新联盟首批次重点攻关的内容包括:开发新型数字化、智能化细胞工厂;开发经典细胞工厂高效高产化编辑改造技术;构建非粮原料基础代谢模型,建立新型原料生物制造技术路线;开发RNA工艺路径使用的关键酶;搭建全细胞生物催化制备特种化学品和手性医药中间体平台;搭建RNA药物设计平台;建立代谢分子动态监测技术平台;打造微反应器连续化生物催化新工艺;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发酵过程控制技术;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新范式;探索加快成果转化应用的新机制;搭建企业交流互助资源共享平台;搭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平台;探索促进生物制造产业快速发展的新路径。

多元合作 打通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在国家战略部署下,科学规划、系统推进我国生物经济发展,是顺应全球生物技术加速演进趋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方向。联盟成员认为,要积极推动联盟内部实现高效协同,充分发挥联盟专家和企业特长,落实联盟内企业技术共享机制,利用好联盟内部研发、生产企业的优势,快速推进技术应用和产业化进程。

“创新联盟是一个开放组织,欢迎越来越多的专家和企业家加入,为合成生物技术和智能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微构工场将进一步汇集大家的共识,健全联盟运行机制,推动合成生物技术协同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应用。” 微构工场联合创始人吴赴清说。

该创新联盟表示,下一步将深度调动参与单位的优质资源,围绕市场需求开展技术合作和联合攻关,提升上下游协作。同时,将充分利用企业在生物制造产业方面的优势,疏通成果转化通道,打通产学研深度融合、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实现横跨不同行业的多品类布局,在万吨级生产规模上实现新技术的创新应用。

“合成生物技术与智能生物制造创新联盟的成立,将进一步畅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促进合成生物学和智能生物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 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主任陈国强表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