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小的故事


(资料图)

要过年了,你好不容易有了假期,经过几番奔波,终于看到了那熟悉的山水,看到了那梦牵魂绕的老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喃喃一声:“我到家了。”

稍加分析

上面的故事短小平淡,但接下来的分析却饶有新意。

你是否想过,“我到家了” 这句话中的 “我”字与“我”这个人哪些因素有关?

你是男是女?很显然,无关!你长得高矮胖瘦?无关!你留什么样的发型、头发染成什么样的颜色、穿什么样时髦的衣着、回家一路上是否顺利是否遭罪、你给家人带了什么样的新年礼物?很显然,都无关!

那到底与“我” 哪些因素有关呢?

很显然,只与一个因素,即你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与其他任何因素都无关。

建立“物理模型”

说“我到家了”的时候,其实你已经毫无察觉地把你自己,一个活生生的人,简化成了一个“点”!(记得有次上课讲到这里的时候,一个女学生小声嘀咕:你才是一个点。)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 你用一个没有大小的“点”,代替了“我”,这是一个典型的物理行为。你根本没有意识到,你说“我到家了”这句话的时候,其实你已经建立了一个物理模型!虽然可能你压根不搞物理、不懂物理,甚至讨厌物理,不知道“物理模型”是何方神圣。

我在第一章中曾经说过:“物理就在你身边,物理就在生活中。”在第二章中也曾提到:“物理学是一种对于自然什么都想理解的渴望。”概莫如此。

从以上分析讨论中可以得到一个有点意外、也很有新意的结论:人们日常说话时所描述的,其实不是事务本身,而是自己心中那个悄悄建立起来的“模型”!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修身养性、不同的认知水平,对同一件事就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看法,也就是建立了不同的“模型”。因此,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明白每个人关注点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我们要尽量换位思考,不要固执己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有好处。

至此,你是否回想起第一章中曾提到的一个理念:“从物理到人生”?


关键词: 物理模型 哪些因素 这是一个